門診排班
就診指南
交通導引
專業(yè)介紹
就診須知
預約診療
住院須知
服務時間
醫(yī)療價格
醫(yī)保服務
咨詢服務
陳永榮
女,1962年生
安徽六安市中醫(yī)院主任藥師、執(zhí)業(yè)藥師
國家武術二級裁判
中國武術六段、段位制指導員、考評員
安徽省六安市武術協(xié)會副秘書長、市太極拳協(xié)會副會長
楊氏太極拳三星認證
2017年2月參加振鐸系楊氏太極拳掌門人楊軍老師傳統(tǒng)楊氏太極拳拳理、拳法培訓
2017年9月參加楊軍老師傳統(tǒng)楊氏太極推手培訓
2018年7月參加國際楊氏太極拳協(xié)會第三屆一期教練員培訓
明理以知體,知體以達用。
楊軍老師幽默風趣、務實求真的教學風格,大道至簡、深入淺出的大家風范,言傳身教、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,深受弟子、學員們的愛戴,也使我對傳統(tǒng)楊氏太極拳有了較為深入的領悟。
從楊軍老師的教學中,我明白了著熟、懂勁、神明是習練太極拳過程中的三個進階層次,其中“懂勁”最為重要。太極拳的陰陽關系是以勁力建立的,從哲理的角度,要懂得勁力的陰陽變化。懂勁的練習從兩個方面著手,一方面是知己的練習過程,是修身調(diào)息的練習,目的是使自身的重心穩(wěn)固、上下協(xié)調(diào);另一方面是知彼的練習過程,是了解與對手之間勁力的蓄與發(fā)、陰與陽的變化,通過習練得到信息的掌握,加上技法的訓練,最終和對手形成平衡的關系。
怎么樣才能使自己重心穩(wěn)固、上下協(xié)調(diào)?首先要明理,了解太極拳的哲理,還要掌握要領,學習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拳經(jīng)。通過動與靜、剛與柔、己與彼的習練,達到心靜、氣沉、身靈、勁整、神聚的效果。楊軍老師的教學體系循序漸進、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,使習拳近二十年的我茅塞頓開。
太極拳屬內(nèi)家拳,是一門精深的武術,憑借豐富的哲理蘊含極深的藝術。它是以黃老哲學思想為指導,以養(yǎng)生為第一要義,以練意氣神為主,要求自然放松,精神內(nèi)守,以意導氣,以氣運身,消除筋骨肌肉之間的僵拙之勁。在養(yǎng)生保健方面,具有獨特的功能。
1996年我開始學拳,2005年有幸得到周再德老師指導,從此開始學習傳統(tǒng)楊氏太極拳108式。周師授徒將習拳、修身、養(yǎng)德融為一體,主張練拳、推手、輔助功,三者“并駕齊驅”,確屬楊家拳一脈相承。
1946年周師去上海求學期間,外灘公園偶遇恩師田兆麟傳授太極拳,不失時機求拜師父,成為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田兆麟的親傳弟子。他50年代來到安徽六安工作,退休后任皖西永年太極拳研習會名譽會長,竭盡全力投身于傳統(tǒng)楊式太極拳的普及與傳承,為皖西太極拳愛好者在傳承楊式太極拳、楊式太極推手,弘揚國粹,助民健身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。周師在傳授太極拳之余,常常懷著對恩師田兆麟感恩之心、無以報答之情和我們講述:田兆麟,原籍北京,當時看上去五十多歲,中等個頭,衣著樸素,面容慈祥,和藹可親,拳架舒展大方,緊湊有致,舉手投足,輕靈圓活,起落開合,韻味十足。十三歲隨宗師楊健侯進楊府學拳,先后拜宗師楊少侯、楊澄浦為師,學拳期間要求非常嚴格,一式未做好,決不進下一式,常常是一個招式反復地練,甚至定位在那兒不能動,等于是站樁,教人推手因人而異、輕靈圓轉,使人感到輕快。
周師2014年3月離開了我們,我曾經(jīng)困惑于自己習拳水平難以提升。2017年2月,我有幸參加了楊軍老師回國親自傳承傳統(tǒng)楊氏太極拳培訓班。楊軍老師傳授過程中反復強調(diào)一個“松”字,什么叫松?為什么要松?怎樣放松?原先周師也耐心講解,由于我忙于工作、生活,沒有靜下心來細細感悟,知道松沉在習拳中重要,但未真正理解,更未能掌握要領。隨楊軍老師學習以來,我努力地思考,漸悟松勁功,逐漸有了認識和感覺,明白了如何練習。
長期以來,習拳人不少,精拳人不多,繼承發(fā)展好國粹傳統(tǒng)楊氏太極拳,惠及民眾身體健康,離不開明師指點,正脈傳承。如今,楊氏太極拳的研習已成為我生活中的重要內(nèi)容,回想自己過去一路走來習拳路程,深感傳統(tǒng)楊式太極拳文化源遠流長,內(nèi)涵豐富,學無止境。我應努力學好傳統(tǒng)楊氏太極拳并加以傳承,不負明師所望。